從阜寧走出去的軍旅畫家顧正主
- 伊玲 吳
- 6月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採訪整理:吳小玲(台北報導)

圖說:畫家顧正主
在阜寧施莊小街東側的一個小區內,有一個近200平方的書畫藝術館,走進小區內似乎就能聞到濃濃的墨香味,這是軍旅畫家顧正主自辦的正主藝術工作室。四月的阜寧,處處鳥語花香,那天傍晚,我們幾位文友一起探訪這個工作室,拜訪了從軍從藝三十多年的顧正主大校。

上個世紀60年代初,顧正主出生在阜寧吳灘鄉下農民家庭。“我在阜寧農村成長,深厚的老區文化底蘊融入我的血脈,做夢都想當一名畫家。”顧正主回憶說。1980年底,顧正主入伍來到原濟南軍區某集團軍炮團。生活在崇尚英雄的火熱軍營,顧正主的創作熱情和繪畫天賦被激活了,其作品不斷見諸於報紙雜誌。1990年,顧正主以優異成績考入原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。經過系統學習,他的畫技日漸成熟,在對傳統工筆繪畫細膩、陰柔風格繼承的基礎上,又賦以陽剛之氣和雄渾博大之勢,爲工筆畫帶來一股新風。1993年,他因出色的美術專業成績留校。此後,在緊張的工作之餘,他常利用節假日時間到雪山哨卡、海島邊防寫生,挖掘創作靈感。

顧正主軍事題材的創作始終堅持用濃墨重彩爲民族立言、爲時代立傳、爲人民放歌。其作品有40餘幅入選中國大陸地區、全軍美展並獲獎。國畫《重歸沂山》獲首屆“孺子牛”杯全國書畫展銀獎;《決口》獲“抗洪精神贊”全軍美術作品優秀獎;《和平》獲迎澳門迴歸全國書畫大展銀獎;《獻身》獲紀念“五四運動”八十週年全國當代中國青年書畫大展銅獎……2008年,顧正主受北京奧組委邀請,爲北京奧運會創作一幅《和平鴿》。肩負重託,顧正主以高度責任感潛心創作,在立意、構圖和造景方面都對傳統繪畫程式有所突破,他將傳統繪畫情境交融、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,與現代水墨對媒材性能和抽象因素的發揮,不露痕跡地結合運用。這幅高2.8米、寬3米的工筆畫《和平鴿》歷時75天完成。奧運會開幕式上,中央電視臺向全世界展示了這一巨幅作品。

近幾年來,他的畫筆轉向荷花,以“荷”言志,弘揚“和而不同”“和爲貴”的中華文化精神。歷史上畫荷名家常以潑墨潑彩取勝,在筆墨豪放鋪陳中尋求開張氣象,而他開創性地以工筆手法融匯西畫色彩,清新脫俗中表現出荷花的生機盎然。他的畫作《國色天香》,曾搭載在“神舟十號”飛船上,畫中荷葉碩大堅挺,色彩的冷暖變化襯托出荷花的清幽高雅,朦朧中荷香樹影在霞光下一隅,極簡的色調遣出光、色、水、荷的婉轉,如夢如煙,似有若無,著名美術評論家孫克評價顧正主的荷花畫出了泱泱大國之氣格。最近,顧正主又以荷花爲主題,畫就工筆畫《交響樂》,表達祈祝國泰民安的美好心願。榮譽的背後是創作的艱辛。

“好幾個月畫一張工筆,很難畫。每次的創作都是接近心中所想的意境,但過了一些日子,我仍然感覺存在着遺憾,而在我的創作生涯中,幾乎每張畫都是在這種帶着求全責備的遺憾中完成的。過後再回頭看看成品,真不知是怎麼畫出來的。那是因爲創作時所投入的是一種忘我的境界,心中的期待、堅守遠高於手頭的水平,那種感覺真是難以言表。”指着掛在牆上的一幅幅工筆畫,顧正主帶着阜寧腔向我們介紹。這200平方米的藝術工作室,來自於老屋拆遷安置房,他自己花10多萬改造裝修成一個藝術館,掛着一塊“正主藝術工作室”牌匾。顧正主介紹說,辦這個工作室是爲家鄉添份“文化味”,把自己在北京的一些畫作移到家鄉,向家鄉人民作個彙報,也讓像我小時那樣的孩童,有機會來觀摩學習,阜寧人嘛,就這點心意奉獻給家鄉。顧正主說到這些眼中滾動着淚花。

顧正主雖然在北京部隊營地和雄安新區分別創辦了藝術館和工作室。如今,把工作室搬到家鄉居民區,把藝術還給了養育他的家鄉人民和這片土地。一個農民的兒子,一個從阜寧走出的軍旅畫家,永遠記着自己的根在射陽河畔。
Comments